Tuesday, October 30, 2012

你怎麼看你自己


這次來講一個從吳小彬那聽來,關於吃飯的小小故事。

先來看一下大學食堂(Mensa)裡的菜單跟價碼。最左邊的紅澄綠燈代表食物的健康指示:綠燈表示這道菜很健康,而紅燈表示要你別太常吃,要吃也要搭配綠燈食物使用。最右邊是每道菜的價碼,有三個價錢,最便宜的是學生價,接著分別是學校職員(工作者)與訪客的價碼。可以明顯地看出,在Mensa,學生要吃一餐花的錢真的少很多,學校職員是它的1.5倍,訪客更高達2倍。基本上,在柏林幾所大學食堂吃飯都必須透過公定的Mensa卡,預先儲值,拿完飯菜後,會有結帳的人員幫你算錢,用卡感應付賬即可。而不同身份所持有的Mensa卡不同,在感應時跳出的價碼也會不一樣。

吳小彬的實驗室基本組成為一個教授、幾個博後、數個博士生與碩士生、和一些短期專題生。他們通常在中午會一起去Mensa吃飯,回去喝個咖啡再上工。吳小彬偶爾會忘了帶他的Mensa卡,這時就會想跟其他人借。有次他又忘了帶,就轉身跟一個德國博士生借,話才剛講完就想到博士生拿的學生卡跟他的職員卡不一樣,正要作罷時,沒想到那個德國博士生跟他說:他拿的不是學生卡!因為他自己早不是學生了!

據那人表示,他覺得博士生有領薪水,是工作人員,不是學生。所以不能拿學生卡,更不能用學期票(柏林公交車票);想當然爾,他把每學期相當便宜的交通票退掉,去買普通車票。

多麼令人震驚的Kulture shock! 你是學生!但你可以不是學生!你寧願花多一點錢,也要表明已經可以獨立養活自己,成為獨立的工作者!

我記得成長過程中,爸媽常說的一句話是:"你再怎麼大,都是我們永遠沒長大的小女孩。"我想類似的話,大家都一定聽過,然而每次聽到這句話,我總是不服氣地厥起嘴,十分厭煩隨之而來的嘮叨與責備。不知道是不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心理往往一邊想跟家裡切割,一邊卻偶爾顯露出非成熟的行徑。

上面描述的情況,應該不限於我個人。反而有點類似我們這個社會的集體心理暗示:大家都長不大,遇到麻煩就要哭鬧一番,不時還吵著要糖吃。整個社會文明的發展,似乎還沒完全脫離農業社會大家族的捆綁,隱約間雖走向個人主義的表現,卻還依賴舊有的規範行事。

後來每當凝視著小寶,我也常會想起我父母的話。而我希望她永遠是我可愛的小女孩,卻不希望她永遠沒長大。她雖然常常搞得一團糟,但不斷地在學習,有她特有的脾氣跟體貼。不管上代對我們的愛是怎樣,我們該學習放手讓下一代長大,放手讓她獨立去飛。就如蔣勳曾經提過的:"大樹扎根很深,它一定會祝福它的種子飄得很遠,因為如果沒有飄遠,它一定不能長成大樹的。"

當我們有這樣充滿溫暖而不封閉的社會,我們便不需要由別人來定義自己。我們將會思考個人在社會的定位,進而決定自身的權利跟義務。我們不會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因為每件事背後都有它存在的意義。若深知這點,我們將活得一點都不茫然。

FU的學生佈告欄上,永遠是滿滿的告示與字條。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