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結束前一週,彬寶一家前往河內,原是作為去年峴港之旅的延伸,走逛一圈之後,卻是在不知覺中翻動新的篇章。
原本挺期待的行程,只是旅途初始就開始身體不適,喉痛鼻塞,至今尚未痊癒。或許是在越南的風塵仍未平息,我得書寫下來,讓它在此有個空間能夠沉澱。
河內街頭熙熙攘攘。根據導遊的描述,按喇叭在此是種溝通方式:一聲叭是問候和提醒,兩聲叭是叫你快閃開,三聲叭就是問候你老母了。聽聞此番詮釋後,站在街頭似乎不再那麼的難堪。
老城區的人愛磕瓜子,擺在街角的矮桌矮凳上,通常是三三兩兩喝茶/咖啡聊天的人們。有些是能盡情揮霍時光的老人家,有些則是穿著商務衣裳的辦公人士,或許正默默地進行街頭經濟談判?一場天南地北的閒聊之後,散落一地的瓜子殼;即便瓜子殼原本是在桌上,也會被店家掃落於地,好像它們本來就是該塵歸塵、土歸土的樣子。所以,河內的街頭髒亂程度會在一天將盡時達到高峰,直到暗夜的清潔人員默默掃起這一切,待隔日黎明重新開始新的人群生活。
我們在河內比較長的時間也是零碎的。
剛從機場進入市區的下午,我們繞著還劍湖走一圈,巧遇越南新年假期的最後一天,狂歡拍照的當地人潮比遊客多很多。說是狂歡似乎有點誇張,河內人的樂趣是穿著亮麗的傳統服飾,捧著一束鮮花,襯著名景,拍張美照。就不知是留景還是留人就是。
第二段是剛從下龍灣回來的下午,我們先在旅館放好行李,打算徒步去昇龍皇城逛逛。沒想到地圖上挺近的距離,卻花了我們近一個小時的時間才走到正確的售票入口。中途繞過一個很大的軍事基地,繞過沒有入口的皇城城牆,最後大家都已精疲力竭。皇城之後,我的不適已達頭昏發冷的地步,趕忙在火車街附近的藥局買藥,火車街的五彩燈火於我就像是迷茫的冷淡光點,詭異又刺眼。
最後一段河內老街行,是剛從寒冷的沙壩回來之後,陽光和煦,我的感冒也好了許多,只可惜已近打包回家的時刻。我們一早就造訪同春市場,走路經過當地人的菜市場,有種熟悉感卻又有點不同。趕集的人群、街頭叫賣聲像是活生生脈動的心臟,推動城市的血液汩汩流動。老街內部有不少寫著中文門聯的廟宇或是漢式建築,或許是經幾代人的遷徙與交流、落地融合而成。相較之下還劍湖西側,是西式建築聚集的地方,若是想感受異國風情,大教堂周遭應是不錯的選擇。
我想起一位導演這麼介紹河內:這裡的人很瘦、房子也很瘦、安全帽也很瘦。
老城內寸土寸金,門面比較值錢,所以大家都在很小的土地上蓋五六層樓的房子。我們住過的旅館,多半是這樣的建築規模,一整個就是又窄又高,有時看起來頗為不穩,還好這裡沒地震。
另外,河內人很喜歡帶像是鴨舌帽造型的安全帽,通風超好,耳朵絕對會漏在外面。
離開河內的中午,我衝去旅館附近買Bánh mì,帶到機場啃食。作為我們離別前的午餐,Bánh mì 味道不錯,帶有肉醬的特色,像是混雜一些說不清的情愫,還沒品嚐出味道,就已入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