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對自主意識感稍微強點」的現代人,絕對會感興趣的書。書中直指人手一機、世界彷彿無遠弗屆後的現況:我們離不開網路,三不五時會的無意識地滑著手機;我們把主要的生活放在虛擬,卻錯過了真實世界的冷暖晴雨。
所以,這些看似被聲望流量灌溉,被眾多演算法推播出的資訊淹沒的人們(也是目前的我),會感到焦躁不安,無法靜下心來做該做的事。一事無成下,更需要碎片似的短影音來消磨空虛感,飲鴆止渴後是無止盡的惡性循環。
我留意到自己最近有此症候,是因為社群軟體line。從當行政開始,所有訊息都透過此平台發布和溝通,即便當導師後,也習慣和人建立群組討論事情,這樣放方便的管道,想當然爾讓我的腦迴路建立起隨時要確認line訊息的動作。雖然我早把所有的訊息提示關掉,期望自己有自主權決定何時接受訊息,但顯然地,已經建立起的習慣迴路讓我自以為的「自由意識」變得無比荒唐可悲。
當然,這也不是第一次經驗,早在十多年前,我也曾被Facebook荼毒過,一樣的歷程,所有的注意力被一個個的動態訊息與貼文打亂。所以那時的我,直接關掉臉書帳號,刪掉應用程式。沒幾天後,感覺生活周遭變得無比立體而真實。
顯然,我無法用同樣的手段對付line,除非今天可以退休遠離人群。所以我得重新建立起自己的腦迴路和習慣。
本書作者為了證實他可以遠離網路,直接到某個小鎮生活,斷網三個月。實驗結果是:一開始有戒斷症候群,一段時間後感覺世界與他同在,然而回到原本生活的城市接回網路後,被網路束縛的情形與之前無異,甚至更糟。他也試著用一些軟體輔助,限制使用網路的時間,效果似乎有限。
我想,面對這網路世代的一切,真的要有非常清晰的意識與自制力,你必須知道自己現在在幹嘛,知道是否已經被框限住。否則身心皆隨波逐流,甚至情緒與價值,也無法掌控。因為演算法會比你懂你自己。
我們多少都有一些進入「心流」的經驗,比如讀一本非常有趣的小說、解一題有趣又有挑戰的習題、打一場籃球比賽、動作組裝一個模型玩具等等,當下絕對是專注而愉悅的。我們得擴大這樣的經驗,練習把手機放下,找回原有的專注力,投入真實生活本身,這樣才能建立起生活的連貫性與自主權。
作者最後也提到,人們太沉迷於網路社群的結果是對世界重大議題的漠視,例如全球暖化。雖然我不是很同意這個觀點。畢竟人性就是喜歡輕鬆愉快的事,火沒有燒到眼前大概也不會真的關心。當然,要怎麼喚醒民眾對於國家甚至是世界議題的關注,這應該是另一個可以深究的大問題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