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趁小寶剛段考完,小彬又忙著工作的時候,帶著孩子走訪台北桃園的一些展館,雖然累但卻充實。
已經記不起上次自己帶孩冒險的經驗,隨著他們長大自主意識增強、課業方面也愈發忙碌,可以一起旅行的機會變得奢侈。幸好,這一切已被我放在回憶的錦盒,仔細珍藏。
週六下午,我們先到大溪的木藝博物館,正逢十週年,戶外舉辦數項DIY活動,孩子就是直奔其中的木製小車而去。他們做木工真的很專注,彷入旁若無人之境。只是簡單的邊角料拼湊,就可以玩很久。雖然寶弟的車子因為過度疊加而重心過高,在滑軌測試時屢屢翻車,但也不失為寶貴的經驗。他們後來還在旁邊的Kapla積木區玩了好一會,疊到跟人一樣的高塔後頗有成就感。這些「玩」的過程讓我們回到最原始的娛樂,沒有炫目聲光的數位遊具,原始木頭的觸感在創意的加持下幾番變化,反而更引人投入。伴隨著陽光與微風,真的是不能再好的午後。
週日,應小寶要求,我們打算再度造訪去過許多次的科教館。司機人送我們到中壢車站後,一日的台北小旅行正式展開。這次選擇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單純只是為了更直接地體會所有路途中的細節,比起過往開車直達目的雖然慢下許多,但是沒有疲累的駕駛(如我),即便是轉車過程的不方便,也是份難得的經驗。比如電車從中壢車站發車時,我們就觀察到一個矩形的刨洞機械,在看似淺水灘內往下至一兩層樓深;在如火如荼施工中的新車站裡,瀰漫著推倒舊物新立標竿的活潑氣象。
臨時起意,我們先到位於二二八公園內的台灣博物館。適逢博物館日免門票,訪客眾多。關於台灣歷史與自然景觀的展覽讓人驚艷。除了靜態的物品展覽,可以聽到鳥類、鯨豚的聲音紀錄,聞到不同植物的氣味,以及觸摸到動物皮殼的粗糙與紋理。就如寶弟所言,只差試吃,關於五感的刺激就到位了。博物館的一樓有一偶戲的展覽也是很精彩,從傳統的布袋戲,到皮影戲與牽線偶戲,婚喪喜慶或只是單純娛樂,皆展露不同地域與族群文化的縮影。我突然發現,當凝視木偶的身形與表情時,竟是解壓縮了人類共通的喜怒與悲傷。
孩子們很開心地玩著互動裝置,拜科技之賜,實地體會作為一個提線木偶的身段。只是場外的觀察者已經難以言明,所謂偶戲,是否正暗喻著人生如戲,我們皆是身不由己。
類似的的互動展覽,前不久在故宮也見過。當體驗者雙手平舉,便可飛入畫中直接觀察畫中萬千世界的溪瀑、高聳山峰、翱翔飛鷹與弈棋人。我們可以輕易飛越畫中的三維景物,但畫只是畫,還是有一定的框架。也是,有哪種藝術可以包羅萬象,無窮無盡呢? 很多時候只是我們心中念想的投射罷了。
話說回來,當代的博物館展,已不是傳統冷冰的文物陳列,反而是做為傳承文化的學習場域了。
台博館後,科教館的遊訪就較乏善可陳,可能是許多展覽已經看過很多次,大家也累了。幸好孩子們還是找到一處可以動手做電路拼接的地方,算是做了點小小的學習。離開時科教館外正下起大雨,我們衝向公車站,一路轉車回到中壢。充滿移工文化的中壢車站商圈,讓人彷彿踏入異域。
待司機人把我們三個一同拎回家,結束這冒險的一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