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德文課讀到一篇Walter Momper寫的文章 "Diese Nacht war nicht zum Schlafen da!" 裡面主要描述柏林圍牆倒塌那晚,整個城市是怎樣的光景。故事開始於:人們如何活在牆下,親朋好友如何被區隔長達28年。這是一段不長的時間,但也足以讓一個人成長至青壯年。裡頭有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Fast 30 Jahre lang hatte sie unser Leben in Berlin geprägt!
幾近三十年,它鍛造了我們在柏林的生活。
(prägen 鑄造;產生影響)
Niemand hatte sich wirklich mit der Mauer abgefunden.
沒有人確實屈就於圍牆本身。
(sich abfinden mit etw. 甘心;遷就)
它們引起我注意或許主要是因為德文的雙關用法,讓人有當頭棒喝之悟。但稍微咀嚼一番,另外一道況味卻隱約浮現。我想很多觀光客對柏林圍牆非常好奇,Potsdamer Platz 的牆基、Bernauer Strasse 的紀念公園與二手市集、East Side Gallery 那道牆等等,柏林遊歷一趟後應該很多遊客可以如數家珍;但對於多數人,關於這段歷史常是帶點模糊不清的冷漠想像。在此生活了一年多的我,也不外乎如此。而這個月,跟著Jana完整地讀了一些二戰後德國發展的文章,也看了一些影片,總算對事情本身有點基礎認識。但我心中的根本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答:柏林人對心中那面牆賦予的含意?
1989年圍牆倒塌,距今23年,應該很多如我輩者體驗過那場盛會。有時會我對著街上的人們發愣:那段時間中,大家都在哪裡;或許路過身旁的這位老婦過去曾是Trümmerfrau(大戰後清理廢墟的女人),那她有幫忙砌起這道牆嗎?然而,柏林有自我改變的腳步,它擁著不同的族群共存,就如同每天在大街小巷上,一幕幕不同文化,擦身與交融正不停上演著。所謂的疆界變得越加隱晦,也更加多元。
很難闡述清楚的,其實是我們對過去的某種成見。就像路上碰見久違的老友,只呼噥一句 "哎呀!原來你還活著阿!"那種不自在的促狹感。撇開過往,游走在柏林的街頭,或者試著酣飲柏林的風霜,就會理解必須承受的是瞬息萬變的沈重。如天氣、如世事、更如人生。而這裡的人們早已學會自然看待這一切,雖然偶爾還是會狂歡徹夜而醉落街頭。
最後,以背單字所作的聯想為總結...。那是我把不規則動詞分類,其中變化方式相同的一些字串組合起來:bleiben(待、維持)、schweigen (沉默)、schreien (吶喊)、leihen (出借)、entscheiden (決定)、schreiben (寫)、scheinen (發光、明亮)、steigen (增長、爬升)、treiben(驅使、使生長、發芽)、verzeihen(原諒)。這則簡單的寓言是:如果在一處待太久,就會不自覺地沈默寡言起來,或許會吶喊、會想找個空缺出借自己的生活,而最終將被迫決定,那所有的非秩序只能用筆寫下以陳述;世界會因此而明亮,凡人會因此而增長,原本的概念將得以從固狹的土中發芽,人們會懂得原諒一切。
P.S. 上面這組動詞的變化都是在過去式與分詞時,原本的ei變成ie (例如:bleiben --> bleibt --> blieb --> geblieben) 不知覺講了太多德文學習相關的分享,但願其他方面也能跟上此番執著的憨勁。
East Side Gallery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