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5, 2012

Werden Sie Deutscher


因為下禮拜二的德文課剛好與5/1假期相衝,我們另外安排了一個戶外教學:各自找時間到電影院看 "Werden Sie Deutscher" (變成德國人?),並寫篇關於電影的報告。

這是我第一次上德國的電影院,又是晚上場,內心既是期待又是緊張。來這也一段時間,並非不想上戲院看場電影過,而是聽說德國的電影都不會有字幕,而且全是德文配音,這對初學者來講實在挑戰太大。二來我的時間運用完全被小寶綁住,更遑論晚上她該洗澡睡覺的時候出去晃盪。而這次不同,老師出的作業不得不做,連忙請吳小彬代班,讓我獨自前往位於柏林東北邊Friedrichshain的電影院。

夜裡瀰漫著許久不見的自在氛圍,深吸一口,卻又有幾分孤獨冷靜的況味。

電影一開始就帶到柏林Mitte區VHS(社區學校)的德語班上。這個環境我再熟悉不過,從BSI到現在FU的語言班皆相差不遠;大抵針對成人的課程,都是從這般內斂與...尷尬展開。

在許多VHS德語班的背後,其實蘊藏許多社會融入的問題。雖說我遇到的華人大多目的只在申請學校或是學習方便;但對於其他廣大世界的同學,跟他們聊天後,會發現其目的多會落在現實的工作層面。工作比起讀書來說,必須更現實地面對整個大環境,因而有更多衝突產生。語言不再只是單純的溝通需求,更深遠的目標其實是文化的整合。為了凸顯這個議題,導演 Britt Beyer 操縱鏡頭,在課堂間與學生私人生活流轉,還不忘加上許多"Deutsche Humor",以致當晚戲院現場,笑聲不斷(雖然不是每個梗我都聽得懂...)。

電影裡有數個主角:
Shipon,兩年前從孟加拉來到德國,並與一個德國人結婚,有個讀幼稚園的小孩。
Insaf,44歲的巴勒斯坦人,已經住在柏林二十年,照顧三個小孩的家庭主婦。
Jorge,阿根廷人,夢想來這想跟女友開一間酒吧。

依德國官方規定,若要取得長期居留證必須上600小時的語言課,與另外45小時包括文化、歷史、法律等等的導向課程。他們最終目標是在取得B1的認證,才有機會申請居留權(當然也不一定會通過)。所有人當中,居留權的取得對Shipon影響最大,因為他隨時可能被驅逐出境;他與老婆跑了數趟外事局,常在緊張的期盼中度過。而在Insaf的人生中,生養小孩花了她大部分的青春時光;年輕時她顧慮到可能隨時會回到故土,所以沒有花心力去學習語言,豈知後來在德國久留,小孩也都慢慢在此長大(可以教父母德文了!)。

看到這兩個人遇到的問題,心中真是五味雜陳。還記的今年初,吳小彬冒著零度的風寒在外事局前站了一夜(為了排第一個抽稀少的號碼牌,否則我們的簽證就要過期),我清晨背著小寶去找他時,那副凍壞的表情。而電影裡,Shipon 也帶著妻小,被辦事人員阻隔在下雪天的戶外等候簽證發送結果。另外,Insaf 提出的疑惑,剛好就是我一開始遇到的:若只是在德國短期停留,有需要學好德文、變得像德國人嗎?還是只在家照顧好小孩就好?

文化的融入與整合,顯然不是個簡單問題。因為生育率降低,德國有計劃性地引進外來人力,這些人常會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衍生許多社會衝突。身為一個移民國家,如何讓不同文化融入原本的傳統,並能與當地社會雙向溝通,首為當務之急。

站在德國(人)的立場,如何定義德國文化、讓外國人理解是個大哉問;相對被動接受者,也沒理由放棄自己的文化,因此才會有融入緩慢的問題。文化的認識,常從語言開始。語言代表著不只是溝通的產生,也是個種不同的思考方式。這種差異會讓根深蒂固的成見慢慢動搖,即便在這個關係裡只有一方的語言被陳述。但唯有懂得當地語言,移民者才不至於淪為喑啞的一方。

我在網路上搜尋到幾個相關影評導演分享,很有意思(看不懂德文可以用google網頁翻譯)。這部電影像是個雙面鏡。給我們這些外來人口一個學好語言的理由,也給德國人反思自我文化的機會。後來走出戲院,我獨自坐在空蕩的巴士頂層前端回家,看著柏林夜裡的來往人群與燈火,思索著我所認識的德國,以及這一兩年來所感受的文化衝擊,我突然意會到,這個社會顯露的德國意象,是如何慢慢滲入腦裡、並改變我過去的思考習慣。

最後,分享電影裡,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對話,那是Jorge與另一位同學在樓梯間的演示。

別人問他說:
"Wie geht's?" (最近怎樣?)
 Jorge 回答:
"Besser als dir!" (比你還好!)


Gute Nacht!
晚安,柏林的夜。晚安,散場後還興奮地交談的人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