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常在想,從小到大,自己到底做了多少改變。
也常在想,自己堅持的理想多少已經幻滅。
是否變得憤世嫉俗,是否變得面目可憎?
是否已經忘記自己忘了什麼…?
蔣勳,【傳說】裡描述的「捨身品」,更讓我躊躅許久:
懸崖下,一隻母獅子剛生下了小獅,乾扁的身體沒有力氣,更擠不出奶水來。小獅子沒有奶水喝,眼見就快餓死了!
一位印度王子看到,就跳下懸崖,讓自己粉身碎骨,以自己的鮮血和骨肉餵寶母獅和小獅。
王子在跳下去前問到:「為什麼我的身體會如此完整呢?那麼多人在愛護,給予錦衣玉食?而且不斷地害怕有一天會失去呢?」
幡動是風動,風動是心動;即使心不動的話,風還是在動阿!那風動到底表示什麼?這個經驗構築的世界阿,誰來告訴我你不是披著羊皮咩咩叫的狼呢?我所感知的山風水土阿,可否把你的超然寫出一絲柔情呢?嗯…哼!原來,我還是這麼自作多情,放不下夢醒時還不斷討厭著的人世阿!
想著想著,晚風不知覺地灌滿耳際,糊了我不增氣的眼睛。
2 comments:
如果當初那王子
看到的是 黑猩猩
父親吞食自己的骨肉時
他也許也會捨身一跳
跳入這個人吃人的社會
那不是佛陀
而是魯迅
當你糊了眼睛時
是否聽得見吶喊
不是的
不管在哪裡, 那都是
差別是
文學家讓人們看到了自己的卑微,
並歌誦著所有犧牲的壯烈.
菩薩而是實際動手去改變,
隱藏住了它深刻的價值.
佛陀也好, 菩薩也好
那並非某種特定的宗教信仰
而是對那種價值的認可和實現
吶喊如果可以張揚些什麼
或許可以嘗試
不過現實中我只想努力地跑,
像百米賽跑一樣, 越快越好...
然而這只能說明我現在的無力
耳邊唯一地只有風聲呼呼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