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6, 2006

北美館


其實,很難讓身旁的人了解…它之於我,就像暗夜中的五彩斑斕一樣;用自己獨特的高低起伏唱出奇異的音符。翻開扉頁,從傳統的記憶、後現代的突破,到作者與觀眾特殊的互動、符號解讀與前衛意識的反衝;甚至,對照人生困境的狹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不斷地試著琢磨因時間與空間刨空出的深度,感覺到心底的原始的感動,以及觀望人類可能的未來。這是它給我的,也是我試著詮釋的它。


牆上的一張張的銀鹽相片,標記者某個時代的事物、人群。人去了樓空了,到底還是一幅人生風景。這是貫穿光影的3F迴廊。


有時候,坐在一張長椅上閱讀空曠,單獨地與空間對談,是種不可告人的親暱。這是我喜愛的B1,一個通常供給實驗創新的起點。


聲光的震撼,是一長串你關不掉的按鈕。人生的麻木,卻是一排重複不斷的延伸。這裡有詭譎、嘲諷,以及人對藝術的實驗,或者相反?


形單影隻地穿梭其中。踏進去了,就不可能出來,因為那是我最想去的地方阿!


* 後記:以前在本部圖書館借過一位日本女畫家的漫畫,她敘述一個很喜歡到美術館的人。每天,那人都到美術館從不同角度觀看畫中的世界,他很喜歡一幅畫,描繪在田野間吹奏遊行的隊伍。一天天地,他不斷地去看那幅畫,深深地感受到畫中人們的喜悅,就像午後的陽光一樣蒸騰。某天接近閉館時分,管理員發現他不見了!通常還會在畫前徘徊的他,不知不覺地消失了!後來,人們發現他已經走進畫裡,走進歡樂的遊行隊伍裡,走進他一直最想去的地方裡!

不知如何地,我看完那個短篇漫畫十分地感動,還拋了幾滴感同身受的淚水。

後來的後來,我在一幅水墨畫前,頓時明白了那幾滴眼淚的意義。那是一幅橫軸水墨畫。兩個好友漫行在搭在水面上的迴橋,準備去拜訪另一個在亭子裡喝茶的老友;涼亭坐於湖面中央,伴著午後突來的細雨,煞是青山隱隱水迢迢!越過因雨皺了眉頭的湖面,一位漁夫正在草岸邊,悠閒地撐著獨舟…漂著。

這是我很想跳進去的一幅畫。很可惜地,看畫當時我沒有記下作品名稱和作者,以致後來翻遍了美術館的出版品也徒勞。它就像一艘毫不動情的船筏,載著我的共鳴與理想,漂浮在記憶的洪流裡,不斷離我遠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