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12, 2025

「第七天」的回顧


最近讀完余華的「第七天」。

好久沒看他的書,最早是還在林邊圖書館借的「第一次離家出遠門」、「許三觀賣血記」,兩者無不對當時年少輕狂的我興起不小的震撼,人生荒誕、世事可笑也可憐,後來又借了「呼喊與細雨」,放在床頭,斷斷續續地讀了好久。久到每次重拾書本都還要花些時間回憶。或許,重點都不是書內述說的故事,而是一份身處人世的無奈氛圍。某個程度上,余華的這幾本書對我國中時期有開創性的啟蒙。然後又過了好幾年,我離開家鄉,離開那個有陳腐書味座立在荒野中央的圖書館,獨自在城市漂流,一個又一個,直到大學畢業後,在中研院時期,跟小胖一起讀他新出的「兄弟」,但下集卻是一直沒有機會繼續。

若是人生有機會重訪故地,像是柏林之於我;一如人生若有機會重讀一些書籍,我想把余華的書再翻那麼一翻。

「第七天」講的是主角楊飛死後七日內的故事。一切從他收到殯儀館的報到通知開始,待火化的人有貴賤之分,是否有葬身之處也決定了是否能被火化。人世的階層之分在死後的世界也同步著,只是死者們非常淡定看待所有的醜陋與殘忍。比如主角提到他變形的面容,只是安靜地說道沒有整容而已,當然其他人也沒有預料中的懼怕反應。

跟著楊飛靈魂在人間飄蕩,我們跟著他的眼睛一同回顧他跟妻子、父親、穴居地底的鄰居女人鼠妹、失去一雙睪丸的李性男子、菜館老闆譚家鑫、以及機會如親生母親李月珍的故事。

故事的結尾圍繞在「死無葬身之地」,這是所有無法有能力(財力)找到安息之處的靈魂的歸處,雖是如此,這裡卻沒有任何痛苦,大家都是平靜喜樂的。

這本書雖然是作者的想像,但卻提供給我們一個活著的可能。你會想留遺憾嗎?你有意會到許多習慣和堅持毫無道理嗎?我們是否能理性的做選擇?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也剛好在看另一篇網路小說「大佬又在套路小朋友了」。多重夢境,連續的冒險。你必須無視血腥與死亡,才能活著出夢。這裡面直指一個問題:人生短暫,恐懼不能帶你前行,反而理性處事才能有更多可能,這裡的理性包括超然物外、形而上的層面。

不論是書還是網路小說,都讓我這陣子好像經歷了許多可能。連睡覺時也跟著做了許多夢。有時早晨醒來還會有點恍惚,不知是否為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


重新調整

週六的20年同學會,鏡頭前,大家好像都沒什麼改變。看到過去的老師真的很感動,因為我們都知道歲月會一直往前奔流,想未來太奢侈,即刻才是要珍惜的。
--

看一下記錄,上次寫blog已經是兩周前,這其中許多經歷應該好好述說,但不夠沉靜的內心,就讓這件事一再拖延下去。逝者如風,很快就會散逸無蹤。

一開始是博班剛放榜時吧!那時興沖沖地跟兩位教授約討論時間,第一位老師的博班學生竟然2年就要畢業,真是讓人吃驚不已。而第二位老師釐清了我一些困惑和想法。原本我是打算在暑假訂立研究計畫,開學就可以做教學實驗並寫paper的,不過這算盤打得太精,現實卻很骨幹。畢竟我在學習與教學的理論基礎機乎為零,想要一步登天簡直荒唐。那位老師也提醒了我一個重點:在博班的學習應該是更深沉浸潤的,並對未來抱持開放的可能,何必趕著匆匆走一遭呢?所以最後我還是沒有確認好博班指導老師,只決定要先回去看一些經典書籍再來找老師詳談後續的規劃。雖然一剛開始唸博班的初衷真的是「加薪」與「不要跟學生一直在搖滾區互相怨懟」,但如果走過這一路可以讓為師者有更形而上的成長,那也是意外的收穫了。

更何況,這應該是難能可貴的最後一段學生生涯了。

記得當週也是雙語班的成發。我都不知道怎麼過來的。起初學生的準備真的是很差強人意,稿子寫不好、表演看起來很敷衍...著實讓人捏把冷汗。幸好最後幾週他們還是擠出一些像樣的東西,順利地完成表演。深深覺得他們都是last minute person,跟我要提早準備不然沒有安全感的個性反差很大。記得上次班歌比賽也是,真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了!難道淡定是一種新風格?那我真的是受教了...。


雖然高三畢業後應該頗為空閒,但我還是安排了許多充實的計畫。這陣子,開始讀學習相關理論的paper,其實也頗有感觸,很多之前沒有刻意思索的課堂議題,藉此可以細細爬梳,我想接下來應該是要寫些note來深化這個歷程。另外每天跟著app跳舞也頗有趣味,不論如果身體健康還是要自己留意。暑假就快來到,希望一切會慢慢上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