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朋友請託我跟她的孩子聊聊。因為她的孩子在學校課業壓力與社會虛無主義夾擠下,屢屢抱怨「讀書無用」,因而提不起勁認真向學,整日沉迷於網路手遊世界。
坦白說,每次跟青少年對話,我都如坐針氈,深怕講錯些什麼而引導至錯誤方向,似乎就會殘害國家幼苗,抹殺了一個誠摯的靈魂。但是關於讀書這件事,我是的確有小小心得,不敢說是什麼大道理,但也是自幼摸索至今的真實經驗。在此,我假裝對三十年前的自己寫一封信,聊聊「讀書」這件事好了。
三十年前,我是小六的年紀。
===
親愛的,
昨日妳又跟媽媽大吵一架,抱怨別人假日都可以出去玩,為什麼妳只能待圖書館。妳憤恨地吶喊著,怨恨世道不公、母親太過不講理。雖然如此,晚上時,妳還是翻開剛從圖書館借回的「塊肉餘生」,靜靜地把自己與整個世界隔絕。我知道妳深愛著書頁間陳腐的氣味,也愛字行間述說的吉光片羽風花雪月,這是一日中最美好的時刻。
再過不久,升上國中後,妳可以恣意閱讀的時光將所剩無幾,連續三年,幾乎是全年無休的課業輔導活動,將令妳臉色發白、意志消沉,師長灌輸著努力讀書、用力升學的論調,往往讓妳嗤之以鼻,未來太遠今日太長,所謂的讀書,是做完一本又一本的參考書,而不是那本放在床頭的「許三觀賣血記」。真實的生活,妳只能仿效許三觀,揶揄自嘲。
慘淡的青春期,國中與高中,就在課本與測驗卷中度過。稍後妳將發現,這段日子的空白,沒有任何文字可以編排描述。妳似是讀了很多書了,卻也什麼都沒讀。妳會開始懷疑人生的意義,開始質疑生命的價值,而這些學校不會教,就算教了妳應該也聽不懂吧。學校教的是現世的東西,國文數學英文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公民,妳必須學會讀完這些書並作融會貫通,否則只是排列組合,不會還是不會。重要的是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批判思考,甚是是溝通表達。妳中學時的英文還很弱,往後讀了十幾二十年的英文,終於可以跟世界各地的人聊天,也幫自己開了扇窗,去實地了解不同國家的風土與人文,一切變得愈來與有趣起來。
然而,讀書不會只是達到某個成就,或是混口飯吃那麼簡單。妳在未來漫長的日子裡,將會遇到各式各樣、努力也無法解決的難題。例如二十四歲面臨的職涯選擇,妳讀呂赫若的小說,想像自己在動盪的戰亂時代;三十歲體會的異鄉寂寞,你讀著書寫柏林的札記;三十八歲遭遇的就業挑戰,妳握著維克多·法蘭克的「活出意義來」,磕磕絆絆地走過那段生活無望的日子。幸好,妳懂得找本書,讓書裡的生命經驗陪伴著度過難關。妳深知,生命浮浮沉沉,就著一本薄冊,即可縱古通今,找到當下的定位。
我們是如此的渺小,宛如宇宙中的一粒沙塵,痛苦與喜悅兼併,但無人在意。因妳堅持著讀了點書,學會如何看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也點亮自己生命中的一盞燭火,與成千上萬、古今中外有同樣困惑的人們,相互輝映著。
謝謝妳。
來自三十年後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