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看他的書,最早是還在林邊圖書館借的「第一次離家出遠門」、「許三觀賣血記」,兩者無不對當時年少輕狂的我興起不小的震撼,人生荒誕、世事可笑也可憐,後來又借了「呼喊與細雨」,放在床頭,斷斷續續地讀了好久。久到每次重拾書本都還要花些時間回憶。或許,重點都不是書內述說的故事,而是一份身處人世的無奈氛圍。某個程度上,余華的這幾本書對我國中時期有開創性的啟蒙。然後又過了好幾年,我離開家鄉,離開那個有陳腐書味座立在荒野中央的圖書館,獨自在城市漂流,一個又一個,直到大學畢業後,在中研院時期,跟小胖一起讀他新出的「兄弟」,但下集卻是一直沒有機會繼續。
若是人生有機會重訪故地,像是柏林之於我;一如人生若有機會重讀一些書籍,我想把余華的書再翻那麼一翻。
「第七天」講的是主角楊飛死後七日內的故事。一切從他收到殯儀館的報到通知開始,待火化的人有貴賤之分,是否有葬身之處也決定了是否能被火化。人世的階層之分在死後的世界也同步著,只是死者們非常淡定看待所有的醜陋與殘忍。比如主角提到他變形的面容,只是安靜地說道沒有整容而已,當然其他人也沒有預料中的懼怕反應。
跟著楊飛靈魂在人間飄蕩,我們跟著他的眼睛一同回顧他跟妻子、父親、穴居地底的鄰居女人鼠妹、失去一雙睪丸的李性男子、菜館老闆譚家鑫、以及機會如親生母親李月珍的故事。
故事的結尾圍繞在「死無葬身之地」,這是所有無法有能力(財力)找到安息之處的靈魂的歸處,雖是如此,這裡卻沒有任何痛苦,大家都是平靜喜樂的。
這本書雖然是作者的想像,但卻提供給我們一個活著的可能。你會想留遺憾嗎?你有意會到許多習慣和堅持毫無道理嗎?我們是否能理性的做選擇?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也剛好在看另一篇網路小說「大佬又在套路小朋友了」。多重夢境,連續的冒險。你必須無視血腥與死亡,才能活著出夢。這裡面直指一個問題:人生短暫,恐懼不能帶你前行,反而理性處事才能有更多可能,這裡的理性包括超然物外、形而上的層面。
不論是書還是網路小說,都讓我這陣子好像經歷了許多可能。連睡覺時也跟著做了許多夢。有時早晨醒來還會有點恍惚,不知是否為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