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12
我們的角落
話說到柏林到底住了哪些人,來看看我家這區就可瞧出個端倪。
Charlottenburg(夏洛藤堡)是柏林房價租金第二高的地區,僅次於市中心的Mitte區。裡面最有名的景點即是Schloss Charlottenburg(夏洛藤堡皇宮),離我家不遠,轉個彎就到。至於這裡房租的高低,以我們住的公寓為例:一房一浴一廚房,共32平方米每月要價421歐的暖租(約10.4坪,台幣一萬六的房租),不包括水電網路,暖氣視用量多退少補。一開始,我總以為這裡的高房價會使這裡的居民相對單純;但經過一兩年的觀察,漸漸發現這裡多元族裔的聚集還是非常明顯,並非只是在一般人所認知的Kreuzburg和Neukölln。
一如官方統計,土耳其人在此還是大宗。如上圖這家小俱樂部,上頭的紅字Stamm-Eck是德文"部族之角"的意思,底下較小的藍字Bizim köşe 在土耳其話中代表"我們的角落"。見文思意,這裡大多時候聚集著土耳其男性,而土耳其女性們常在附近的另一家小賣部外閒坐聊天。每次路過Nehringstrasse這段路,耳邊充斥的盡是異於德語的陌生語言;恍惚之間還會以為自己是在伊斯坦堡。
同一條路上還有一家柏林常見的土耳其超市。那裡賣肉、賣鮮蔬、和一些大餅穀類等等。雖然我之前曾受過那裡的氣,但大致上來講,要尋找一些東方的食材(比如香菜、韭菜、蔥抓餅皮之類),相對方便許多。
轉角的土耳其超市。冬夜的街口。
撇開土耳其人不講,這附近也有越南人開的中餐廳,老闆與老闆娘常閒閒地坐在店內等著,那總是過門而不入的客人。店內掛著三兩個紅色燈籠寫著恭喜發財,卻從來沒聽見他們說中文。搞不好他們是流落越南的華裔,又輾轉來到德國也說不定。
而真正的中國人在土耳其超市旁開了一家"阳光超市",隨著時光推演,也漸漸賣起Made in China的廉價飾物與織品。應該會有些非華人有興趣停留,但我常只是匆匆路過。總而言之他們算是肥水不露外人田。
要見微知著最好來看看小寶的幼稚園同學:好多土耳其裔小孩就不說了,還有母語是義大利語、西班牙話的,正統德國小朋友只佔一小部份。我記得幼稚園外還掛著印有藏文的旗幡,很有可能是幼稚園本身就有接納各種族裔小孩的歷史。雖然小寶在那頂多待到明年,但試著想想,從小可以跟不同背景的小朋友在一起遊戲生活頗為難能可貴,因為尊重差異、接納異己本來就是個難題。
關於這個問題,這個城市從沒間斷過努力。儘管暴力事件時有所聞(前陣子,附近的地鐵站就有個西班牙人半夜被追殺),但不同的人守著自己的一角,就算操著南言北語,也算和樂融融。這是生育率逐年下降,導致必須引進外來人力的必經之路。
而我們的生活本身,就繞著各自的小小角落自轉。轉著轉著,才發現大家都繞著夏洛藤堡公轉。
皇宮上的小金人會隨不同日子轉往不同方向,到目前為止,還不知為何。
P.S. 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又回去了找一下之前拍的照片,發現Stamm-Eck之前掛的看板其實是Arkadaslar Kulturverein("朋友"文化協會),難怪跟印象中的街景有點不同。網路查到柏林的地方小報B.Z.在2011年8月有則報導,寫到曾有大量非法毒品在此交易。應該是這個緣故而汰換門面。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