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城市的記憶


很少人走起路來,大多時候是低著頭的。雖然看起來隨頭喪氣,但我這樣的習慣從小就有,一時難以改變。結實的土地給我安全感,不至於在五顏六色的大千世界迷失方向。大多時候,我會一邊走一邊數著沿途的石階,偶而磨蹭一下夾縫中的泥石,雖是有點強迫症傾向,但也頗自得其樂。

也因此,這幾個鑲在石塊縫裡的銅石,引起了我的興趣。它們就在我家附近的路上,約莫10公分見方,在柏林常見的石板路間,很容易被忽略;有時卻很容易被喚醒,就如我所即將陳述的。

仔細閱讀上面的文字(如左上角的銅石):
HIER WOHNTE
MARTHA
FRIEDLAENDER
JG. 1883
DEPORTIERT 28.3.1942
ERMORDET IM
GHETTO PIASKI


(這裡曾住著瑪莎女士。
一八八三年出生,
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八號被放逐,
最後在GHETTO PIASKI被殺害。)


簡單,卻怵目驚心。在網路上查了一番,Ghetto Piaski是在波蘭東南處的猶太居住區。距離柏林很遙遠。不過算起瑪莎女士顛沛流離的生命軌跡,會讓人感嘆:最不安全的狀態反而是沒有距離的接觸;或者,距離是種極為抽象的描述。其實她的生活如大部分的小人物一般:在工廠工作好幾十年,最後卻因為某個身份上的對立,被區隔、被放逐、被殺害。這些"絆腳石"(Stolpersteine)在德國有很多,在柏林就有近三千個,主要紀念在二戰中被屠殺的猶太人。銅石由各種基金會或個人贊助,像瑪莎女士的就是由附近的 Klausenerplatz 鄰里聯盟 (Kiezbündnis Klausenerplatz e.V., Berlin)捐贈。

或許是因為這裡的房子都很老舊的關係,儘管每年定期分刷與整修,骨架卻有上百年的歷史,更遑論一間屋子,人老凋零、來來去去,不知住過幾代人丁。所以在路上走著走著,不小心踩到一塊寫著什麼的銅石,才會唉一聲:"原來你也在這裡!"當然,我更訝異的是,deportiert(被流放)、ermordet(被殺死)這些字眼,就光溜溜地躺在街上,承受世人的檢視。我很好奇,以附近眾多有小孩的家庭,當大人牽著小朋友的手,經過這些不起眼的小石塊時,會有那些對話出現。是肉弱強食的叢林法則嗎?還是一時也說不清的愧疚?當然,這些都屬於上一代的事了。但活生生的歷史,卻不再用優雅的敘述隱瞞在書堆裡,而是同時教育著眾人(或者提醒)這些動作背後的原由與含意。

我實在不知道,過去我成長中所學習到的二二八事件,是如何隱藏在某個偽善的距離下,不被了解,也不被反省的。而這些銅石,記載著城市的記憶,即便在半夢半醒之中,卻是如此讓人難以忘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