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9, 2012

Woher kommst du?

上週新學期開始,荒廢一陣子的德文課重新回鍋,冷飯熱炒,並且不斷加料。

雖然新班級裡有許多老面孔,但也不外乎要自我介紹一番;除了提醒自己的來向,也好讓老師與新同學熟悉。照例,班上有幾個中國來的同學,我們通常不互相搭訕,心底確知對方來自何方。第一堂課,複習Land與Nationalität的陰陽用法,老師一個一個點問。輪到我時,她不太確定我是哪裡人,問說 Woher kommt du? (你從哪來?) 我正要回應時: Ich komme aus Taiwan. Ich bin Taiwanesin! (我來自台灣,我是台灣人) 卻聽到對岸同學小聲地答腔: China...! 不過幸好老師只注意我說的,因此最後沒淪為China的附庸。

所以我從哪來呢?如果當時那位中國同學再講大聲一點,或是其他人有任何疑問,我是否又能說清台灣的由來與中國的異同?那時的錯愕,後來給我很大的省思。我知道在國外,海峽兩岸的人民通常井水不犯河水。然而這並不能改變膠著的現況,也不能引起更多討論。最慘的是,要把其中的複雜關係解釋給外國人聽,並不容易。記得上學期做過幾份作業,我談到了我們的節慶,聊到了台灣的二二八;作業必須一邊wiki(百科)一邊leo(德漢字典)才能完成。這裡面牽扯到語言的表達與歷史的了解。捫心自問,我兩者皆弱,那麼,憑什麼一個外國人(我的德文老師)會有興趣慢慢了解我們其中的差異呢?那我又何能理直氣壯地說:"我從台灣來。"?


或許這是語言的問題。如果工具換成英文,情況應該好一點,但卻不會很多。我常在想,如果只是生活在的台灣的島民,每天可以自在地用中文或者是台語(或其他方言)跟朋友家人聊話家常,久了是不是會有種語言的惰性,忘了比較深刻的表達?不必面對外在的環境,也就不用思考與陳述不同族群間的差異了?因為我們是台灣人,我們快樂地住在一個小島上,有山有水有好吃的食物,是不是就更封閉了?

可是,地球還是照他的腳步在運轉。你不在意自己是誰,沒人會在意你。

那堂課後來,問到一個庫德族同學,她很自然地說她來自Kurdistan,雖然國籍是土耳其。老師看似稀鬆平常地記下,我也鬆了口氣。世界的複雜,並非獨一。我們都擁有一段篳路藍縷的歷史,從哪裡來很重要,但我想更重要的應該是提醒自己:Wohin gehen wir? (我們要往哪去?)

我來自大武山下的一個小鄉村。

2 comments:

Lori said...

"要往哪裡去?" 這真是很深刻的問題。我想,越瞭解自己從哪裡來的人,應該越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

島國的侷限真的很大,我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出走,不能封閉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啊!!!

Carol said...

島國的封閉性,是我後來一直在想的問題。以前就聽紀蔚然抱怨過這件事(他說師大校園被切割成很多部份,變成很零散與狹隘;後來又講到台灣雖是海島但卻很封閉)。不知道這是這塊土地的特性還是怎樣,其實"分散"與"島國"也是有反面的可能阿(如,國外很多地方大學城其實也是分散的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