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4, 2025

綠島小旅行

彎弓洞,再次造訪,陰雨綿綿。

漫長暑假中的短小註記,是七月底週末的綠島快閃行。這一切肇因於學期中,一個想回到某個地方的念頭。簡單與吳小彬討論後,我快速地安排住宿與車票,把這個念想放在繁忙的暑假裡執行。

是的,今年暑假相當不一樣。小寶升國三有五週的暑輔,加上補習班的複習課程,與學期間相差無幾。而我,雖然只有上兩週暑輔,但從一週的外交小尖兵營隊、自辦的三天校內營隊,到帶學生去中山參訪、去台北參加量子講座,連續奔忙下來,感覺一直無法跟工作切割,整個心境上也相當浮動。再加上即將來臨的學生身份,為了不手忙腳亂得重拾書本,感覺似乎沒有深度身心休息的空間。

幸而,有機會遠離熟悉的城市,出發到邊陲的小島,疾行如風如雨,正如我們造訪時那陰雨不定的天氣。

週五中午離開桃園,一家人一個皮箱,從桃園高鐵出發,再由台北接駁上新自強至台東,路程不短,孩子們卻興致頗高。到台東市區,不意外地下著大雨,撐著,走到鄰近的民宿過一晚,隔日走出街道依然是落雨的氛圍。好在後來雨小了,也依原訂計畫上至預定的船班。只是在風浪大加持下,即便有吃暈船藥的我和寶弟,還是不意外的吐了。


在綠島的第一天,迎接我們的是和煦的陰天,不會太曬卻偶有細雨。這次我們除了要特別去之前沒去過的藍洞探險,其餘的行程可以說是相當隨意。首先,吳小彬提議到烏油窟,它是綠島燈塔旁的一個小潟湖,相當安全的水域,我們上次來是日暮時分,沒機會下水,這次可是做了萬全的準備,零食、地墊、沙灘球、浮潛面鏡,可好變成一條耍廢的魚,忘卻俗世種種。

至此,我們一直穿著泳衣,騎著摩托車,看到哪裡漂亮就往哪走。


這次沒有特別安排潛水行程,原本想說應該看不到深海的魚兒了,沒想到在藍洞一嚐宿願。我們沒穿救生衣、只是戴著蛙鏡,在深至4-6米的峽洞中自由潛水,這可是之前沒有的經驗。海深水藍,魚群優游期間,轉瞬就是永恆。


往藍洞的半途,巧遇一個天然瀑布,我們也上攀探險了。來到瀑布源頭,寶弟竟然不畏水流衝擊,繼續上攀一段,這讓我想起在山社的時光,在大自然下若能不畏艱難,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困境又有什麼好怕的呢?我們或多或少都流著先民冒險的血液。

綠島的第二天,一早迎接我們的是磅礡大雨拍岸,因為打算去泡溫泉,冒雨騎車淋著全身濕透也是坦然。這一場又一場的雨,像是一場不會散盡的夢,滴答作響。像是無盡的蒼穹與遼闊大海,總是在午夜夢迴時分,再度透澈而清晰。

Friday, August 08, 2025

「中年的選擇」,如果你願意

又好一陣子沒有更新了。

通常這代表一個持續的混亂狀態。是更迭間的變化,也是在尋求生命的破口。

今天看完Chip Conley的「Learning To Love Midlife 中年的選擇」,覺得應該是時候透過書寫來沉澱這池濁水了。說是看完,其實最後是把書翻完。這些半教條式的心靈成長書籍,相較於小說或是散文,總是缺少了那麼一點活著的氛圍,太入世而不堪直視。耐著心去逐字句閱讀,像是在浮動的虛空抓住生活,荒謬又無力。

可能是我個人對故事情節的偏好吧! 脫離情境脈絡,活者也是恍惚。

但還是擷取幾個書中提到較有感覺的:
✔  剩下的壽命比我以為的更長
✔  我不需要管那麼多
✔  跟身體建立新的關係
✔  明白我的故事對自己的意義
✔  找到自己的靈魂

人生若是一場馬拉松,中年可能也還未進入21k,是否可以用一個長遠的視野來規劃接下來生活? 而生活本身,又得端看健康、內在心理和諧、與人際關係,這些都需要仔細考量的。

目前我,可能下意識還在追逐KPI,貪圖口慾享樂而肥膩臃腫,管小孩管學生久了變得很市儈而俗不可奈,真正靜下心來往內看,卻是空虛至極。

新學期我將增加一個「學生」的身分,時間分配上會更加緊湊。但是我想好好的對待自己,好好的吃飯和運動,好好讀書好好對待身邊的人,把重心回歸到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上。

這週帶學生去中山大學參訪,原本是想趁著小分班帶著同學去班遊,反正時間也是空著,出去旅行應該沒差吧? 沒想到一個人要聯絡主辦方、司機,並留意同學的狀況,著實讓我身心俱疲。尤其後來被告知經費申請有問題,更是覺得我是在拿石頭砸自己的腳...。Anyway,至少同學都平安回來了,雖然整個參訪的細節還是差強人意,但是希望他們有留下美好回憶。

而我自己,在下著雨的黯夜,走在鹽埕區的街頭,回想著自己高中的時代,在雄女和中山上課的時光,那時候應該也是迷惘的。只是現在和過去的最大差別是,現代的年輕人有手機,困惑的時候,玩玩手機遊戲看看短影音,日子就過去了,卻是缺少很多向外碰撞跌倒的機會。所以這也是我看自己的學生,特別著急的原因吧! 但這個系統性的問題,應該也不是我一個人可以解決的。我可以做的事,只能鼓勵著、並提供可以觸發成長的舞台,然後就讓時間來證實一切。

Saturday, July 12, 2025

114年「外交小尖兵種子培訓營」側記

這週(7/7-7/11),投入在外交小尖兵的輔導老師任務裡,活動順利完成,雖然其中有些顛簸之處,大家也都順利克服。

這個行之有年的活動的今年首度轉型,將過往各校組隊報名參加、話劇表演呈現的模式,轉為培訓營甄選出國代表成員。

剛好我的班上有一位同學要報名,也剛好看到有徵選輔導老師的需求,所以也就順路上船參加了。輔導老師的要求條件不高,填個申請表、附上輔導學生(例如導師、行政職務)的工作證明、國際教育研習證明、和B2的英檢證明,就可以報名應徵。最後三項並沒有硬性規定需要,而剛拿到雙語教師證沒多久的我,這些都是手邊現有的證明,可以說是一點都不難。

其實參加這個培訓營輔導老師的目的,是想看看在雙語教學之外,文化交流層面,有哪些更重要的議題值得我學習。對我而言,將習得語言應用在人類文明互動,會比在課堂上用英語上物理有意義也有趣得多。我想所有的輔導老師裡面,應該只有我一個是理課背景吧!

營隊總共有五天四夜,第一天湊巧碰上颱風,營隊課程改為線上,第一堂主題為科技外交,很重要也很棒的議題,只是講師沒有把握得很好。

第二天大家風塵僕僕地趕到左營高中,來不及做好破冰,大家就開始第二堂課「文化價值取向及世界文化」,我們從定義Culture是什麼、像什麼出發,談到Multicultural 、Cross-cultural、Intercultural ,最後來到high context culture 和low context culture 的比較,只有對不同文化的深刻認識理解,才有跨出去進一步對談的可能。下午第三堂課是「饒」姓一家人(何德華、Gerald Rau、Michael Rau)給的「All communication is Intercultural 凡溝通皆跨文化」,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對foreigner的定義,更進一步的是你可以問who am I really? 讓我節錄投影片裡面最有感的一段話'As we befriend "foreigners", we also soon realize that everyone has a little bit of foreigness to them. This helps us realize every situation is a chance to "practice" befriending foreigness. Practice builds competence. Competence leads to comfidence and courage to face any situation." 這一家人豐富的互動對話,讓人在活潑生動的過程中學習文化的差異,以及可能的溝通模式。而且最後我才發現,那個Michael有在電視上主持節目,難怪怎麼看起來這麼眼熟。

第三天一早的課程很硬:「國際政治探討與時事閱讀」,老師用中文講,但我相信在坐的大部分人都應該覺得很燒腦,課程裡面用大量圖表呈現國際的現況,以及台灣的處境,讓人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國際社會就是「強凌弱、眾暴寡」。目前國際社會國家集團化,我們必須要學習如何跟集團中的國家互動。而夾擠在強國之中的台灣,必須知道你有多少power?你需要什麼?同時了解強國的底細,例如對於中國,不能跟他們談「得失」,對於美國,跟他們談「價值」沒用。不管台灣站在美國或是中國哪一邊,都要想清楚在其中需要扮演的角色。下午的課程是由藍蕾教授帶來的「國際禮儀溝通、英文溝通及提問技巧」,這應該是這一次活動中,最有收穫的一門課。在下午昏沉沉的氣氛裡,老師異常有活力的聲音與肢體語言,把大家喚醒,接續一堆互動任務,開啟大家對於國際禮儀的認識。後來老師提到:一般學生可細分為聽覺、視覺、觸覺(learn by doing)式學習者,身為教師,必須考量穿插不同教學,以觸發學生學習。

最後,老師補充關於演講後對於講者提問的3個禮儀步驟非常實用,特別記錄於此:
(1)Tell him/her who you are? What's your affiliation? 
(2) Thank the speaker for the wonderful talk. You really enjoy it. 
(3) Use the very polite way to ask a question. (e.g. May I ask you a question regarding...)

第四天算是學生比較能放鬆的一天,因為不用被評比、也不用寫課後學習單😁。早上國合會的人員來分享他們的國際合作援助經驗,下午高雄AIT的組長,來說明AIT的組織架構以及任務。最後一個演講則是由一個充滿印度口音的亞洲蔬菜人員,來講種子與農業,不過這時我已經生病不行了,只好躲在教室的後方,精神與學生同在。

這些課程裡,我們的組的學生真是太棒了,大家都超級認真,自動自發做筆記、討論與提問。其實能參加外交小尖兵營隊的同學,真的都很優秀。大部分的人英文都超級流暢,能及時互動,演講結束也能提出深刻的問題。差點忘了,這個營隊,完整的名字是「英文種籽培訓營」,英文只是一個基本能力需求,學習外交與文化相關知識才是重點。

第五天是學生的成果發表,沒錯,在主要的課程外,學生還必須自己找空閒時間來準備這個成發。而整天緊湊的課程外,唯一可以利用的時間,只有晚上的兩三個小時。再加上我們這梯第二天才開始住宿,學生可以聚在一起討論準備的時間,只有三個晚上。雖然是說有壓力才有動力,不過真的大家都又病又累。我們這組準備的題目是「How can we connect the world and build friendships through Taiwan's crown jewel -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細節不多說,反正我覺得他們準備地很完整,瑕不掩瑜。如果之後二年級雙語班的成發能像他們一樣,那我真是要痛哭涕泣了。

對我個人而言,這次的輔導輔導任務,我抱持著一個支援的角色,透過觀察與紀錄,希望能找出代表台灣的外交小尖兵。這也是一剛開始輔導老師研習時所達成的共識。什麼樣的人具有外交的長才呢?跨文化理解、團隊溝通合作、領導與組織,這都是需要著重之處。雖然北、中、南各區,每區參加成員共有60位,但最後也只有選出6位代表成員,競爭真是非常激烈。盼望不管有沒有選中的成員,都能在這個營隊有所收穫,大家都還年輕,一定可以找到一個方向發光發熱。

我親愛的B4組成員。唯一的男士,屏東鄉親,獲選為出國代表喔!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你自以為的自由

這是一本「對自主意識感稍微強點」的現代人,絕對會感興趣的書。書中直指人手一機、世界彷彿無遠弗屆後的現況:我們離不開網路,三不五時會的無意識地滑著手機;我們把主要的生活放在虛擬,卻錯過了真實世界的冷暖晴雨。

所以,這些看似被聲望流量灌溉,被眾多演算法推播出的資訊淹沒的人們(也是目前的我),會感到焦躁不安,無法靜下心來做該做的事。一事無成下,更需要碎片似的短影音來消磨空虛感,飲鴆止渴後是無止盡的惡性循環。

我留意到自己最近有此症候,是因為社群軟體line。從當行政開始,所有訊息都透過此平台發布和溝通,即便當導師後,也習慣和人建立群組討論事情,這樣放方便的管道,想當然爾讓我的腦迴路建立起隨時要確認line訊息的動作。雖然我早把所有的訊息提示關掉,期望自己有自主權決定何時接受訊息,但顯然地,已經建立起的習慣迴路讓我自以為的「自由意識」變得無比荒唐可悲。

當然,這也不是第一次經驗,早在十多年前,我也曾被Facebook荼毒過,一樣的歷程,所有的注意力被一個個的動態訊息與貼文打亂。所以那時的我,直接關掉臉書帳號,刪掉應用程式。沒幾天後,感覺生活周遭變得無比立體而真實。

顯然,我無法用同樣的手段對付line,除非今天可以退休遠離人群。所以我得重新建立起自己的腦迴路和習慣。

本書作者為了證實他可以遠離網路,直接到某個小鎮生活,斷網三個月。實驗結果是:一開始有戒斷症候群,一段時間後感覺世界與他同在,然而回到原本生活的城市接回網路後,被網路束縛的情形與之前無異,甚至更糟。他也試著用一些軟體輔助,限制使用網路的時間,效果似乎有限。

我想,面對這網路世代的一切,真的要有非常清晰的意識與自制力,你必須知道自己現在在幹嘛,知道是否已經被框限住。否則身心皆隨波逐流,甚至情緒與價值,也無法掌控。因為演算法會比你懂你自己。

我們多少都有一些進入「心流」的經驗,比如讀一本非常有趣的小說、解一題有趣又有挑戰的習題、打一場籃球比賽、動作組裝一個模型玩具等等,當下絕對是專注而愉悅的。我們得擴大這樣的經驗,練習把手機放下,找回原有的專注力,投入真實生活本身,這樣才能建立起生活的連貫性與自主權。

作者最後也提到,人們太沉迷於網路社群的結果是對世界重大議題的漠視,例如全球暖化。雖然我不是很同意這個觀點。畢竟人性就是喜歡輕鬆愉快的事,火沒有燒到眼前大概也不會真的關心。當然,要怎麼喚醒民眾對於國家甚至是世界議題的關注,這應該是另一個可以深究的大問題了。

Thursday, June 12, 2025

「第七天」的回顧


最近讀完余華的「第七天」。

好久沒看他的書,最早是還在林邊圖書館借的「第一次離家出遠門」、「許三觀賣血記」,兩者無不對當時年少輕狂的我興起不小的震撼,人生荒誕、世事可笑也可憐,後來又借了「呼喊與細雨」,放在床頭,斷斷續續地讀了好久。久到每次重拾書本都還要花些時間回憶。或許,重點都不是書內述說的故事,而是一份身處人世的無奈氛圍。某個程度上,余華的這幾本書對我國中時期有開創性的啟蒙。然後又過了好幾年,我離開家鄉,離開那個有陳腐書味座立在荒野中央的圖書館,獨自在城市漂流,一個又一個,直到大學畢業後,在中研院時期,跟小胖一起讀他新出的「兄弟」,但下集卻是一直沒有機會繼續。

若是人生有機會重訪故地,像是柏林之於我;一如人生若有機會重讀一些書籍,我想把余華的書再翻那麼一翻。

「第七天」講的是主角楊飛死後七日內的故事。一切從他收到殯儀館的報到通知開始,待火化的人有貴賤之分,是否有葬身之處也決定了是否能被火化。人世的階層之分在死後的世界也同步著,只是死者們非常淡定看待所有的醜陋與殘忍。比如主角提到他變形的面容,只是安靜地說道沒有整容而已,當然其他人也沒有預料中的懼怕反應。

跟著楊飛靈魂在人間飄蕩,我們跟著他的眼睛一同回顧他跟妻子、父親、穴居地底的鄰居女人鼠妹、失去一雙睪丸的李性男子、菜館老闆譚家鑫、以及機會如親生母親李月珍的故事。

故事的結尾圍繞在「死無葬身之地」,這是所有無法有能力(財力)找到安息之處的靈魂的歸處,雖是如此,這裡卻沒有任何痛苦,大家都是平靜喜樂的。

這本書雖然是作者的想像,但卻提供給我們一個活著的可能。你會想留遺憾嗎?你有意會到許多習慣和堅持毫無道理嗎?我們是否能理性的做選擇?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也剛好在看另一篇網路小說「大佬又在套路小朋友了」。多重夢境,連續的冒險。你必須無視血腥與死亡,才能活著出夢。這裡面直指一個問題:人生短暫,恐懼不能帶你前行,反而理性處事才能有更多可能,這裡的理性包括超然物外、形而上的層面。

不論是書還是網路小說,都讓我這陣子好像經歷了許多可能。連睡覺時也跟著做了許多夢。有時早晨醒來還會有點恍惚,不知是否為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


重新調整

週六的20年同學會,鏡頭前,大家好像都沒什麼改變。看到過去的老師真的很感動,因為我們都知道歲月會一直往前奔流,想未來太奢侈,即刻才是要珍惜的。
--

看一下記錄,上次寫blog已經是兩周前,這其中許多經歷應該好好述說,但不夠沉靜的內心,就讓這件事一再拖延下去。逝者如風,很快就會散逸無蹤。

一開始是博班剛放榜時吧!那時興沖沖地跟兩位教授約討論時間,第一位老師的博班學生竟然2年就要畢業,真是讓人吃驚不已。而第二位老師釐清了我一些困惑和想法。原本我是打算在暑假訂立研究計畫,開學就可以做教學實驗並寫paper的,不過這算盤打得太精,現實卻很骨幹。畢竟我在學習與教學的理論基礎機乎為零,想要一步登天簡直荒唐。那位老師也提醒了我一個重點:在博班的學習應該是更深沉浸潤的,並對未來抱持開放的可能,何必趕著匆匆走一遭呢?所以最後我還是沒有確認好博班指導老師,只決定要先回去看一些經典書籍再來找老師詳談後續的規劃。雖然一剛開始唸博班的初衷真的是「加薪」與「不要跟學生一直在搖滾區互相怨懟」,但如果走過這一路可以讓為師者有更形而上的成長,那也是意外的收穫了。

更何況,這應該是難能可貴的最後一段學生生涯了。

記得當週也是雙語班的成發。我都不知道怎麼過來的。起初學生的準備真的是很差強人意,稿子寫不好、表演看起來很敷衍...著實讓人捏把冷汗。幸好最後幾週他們還是擠出一些像樣的東西,順利地完成表演。深深覺得他們都是last minute person,跟我要提早準備不然沒有安全感的個性反差很大。記得上次班歌比賽也是,真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了!難道淡定是一種新風格?那我真的是受教了...。


雖然高三畢業後應該頗為空閒,但我還是安排了許多充實的計畫。這陣子,開始讀學習相關理論的paper,其實也頗有感觸,很多之前沒有刻意思索的課堂議題,藉此可以細細爬梳,我想接下來應該是要寫些note來深化這個歷程。另外每天跟著app跳舞也頗有趣味,不論如果身體健康還是要自己留意。暑假就快來到,希望一切會慢慢上軌道。